9月3日,《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在線發(fā)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antibody-mediated NMDA receptor clustering and endocytosis in autoimmune encephalitis的研究論文。這一成果基于臨床醫(yī)學難題與基礎科學的合作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主導,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等研究機構的科學人員和臨床醫(yī)生共同完成。該研究聚焦并探索中樞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性腦炎的致病機制,旨在揭示抗NMDA(N-甲基-?-天冬氨酸)受體自身免疫性抗體結合的抗原表位,剖析病人來源的致病單抗使NMDA受體聚集導致其內吞的致病機制。
抗NMDA受體腦炎是由自身抗體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常見的自身免疫性腦炎類型。NMDA受體是在大腦中廣泛分布的興奮性谷氨酸受體,是學習和記憶等認知功能的分子開關。這一疾病的特點是免疫系統(tǒng)產生致病性自身抗體,錯誤地攻擊大腦中的NMDA受體,導致受體從神經元表面被內吞,從而減弱NMDA受體在突觸傳遞和功能中的作用。因此,抗NMDA受體腦炎患者通常伴有精神異常、記憶和認知障礙、癲癇發(fā)作、運動障礙、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患者腦脊液和/或血清中的抗NMDA受體抗體是這一疾病臨床診斷的分子標記物,但這些抗體結合的表位及導致NMDA受體功能障礙的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構建了帶有GFP標簽的NMDA受體納米盤(NMDARGFP),將其作為結合致病抗體的熒光篩選抗原標記物,標記并分選出來自抗NMDA受體腦炎患者血液樣品里的單個B細胞。研究通過流式分選出抗NMDA受體腦炎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IgD-CD27+的B細胞,發(fā)現約0.08%的B細胞被NMDARGFP標記。研究對這些GFP標記的細胞進行單細胞分選與收集,通過逆轉錄并擴增出編碼輕鏈和重鏈可變區(qū)域的致病單抗序列。基于活細胞染色及表面等離子共振,科研人員鑒定和分析這些致病單抗與NMDA受體的結合特性。
進一步,該研究選取兩個代表性單抗mAb5F6和mAb2G7,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發(fā)現這些自身抗體與GluN1必需亞基N末端結構域中的R1-lobe結合。將NMDA受體上關鍵氨基酸做單點突變,便可降低致病抗體的結合。研究通過同步輻射溶液小角X射線散射方法,在近生理溶液條件下揭示了NMDA受體和抗體復合物呈現2:1或1:2的化學計量比。這種結合模式使得自身抗體引起NMDA受體的聚集和內吞。
功能學實驗發(fā)現,這些致病單抗不直接影響NMDA受體的通道活性,而是通過減少神經元表面的NMDA受體數量和減弱NMDA受體介導的興奮性突觸電流產生致病效應。作為對照,該團隊采用雜交瘤技術制備了鼠源結合至R1-lobe表位的單抗,并發(fā)現其未導致NMDA受體功能異常。結構和功能研究顯示,設計結合針對NMDA受體R1-lobe表位的競爭性肽段或抗體是治療抗NMDA受體腦炎新的潛在策略。
上述成果為抗NMDA受體腦炎中自身抗體識別和攻擊靶蛋白的發(fā)病機制提供了新證據,并為建立自身免疫性腦炎靶向性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研究工作得到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等的支持。

自身免疫性致病單抗導致NMDA受體內吞及突觸功能障礙的示意圖
美鳳力借多年的大動物經驗,堅持以“務實求真”為宗旨,累計為4000多家客戶提供品質大動物臨床前服務,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如果您有動物試驗、臨床培訓、組織病理、大動物試驗、臨床試驗、產品注冊科研課題等...
請立即點擊咨詢我們或撥打咨詢熱線: 17312606166 ,我們會詳細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難。 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