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驗動物生物安全危害源
動物實驗過程中可能產生各種潛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若處理不當,不僅危害操作人員和實驗動物的安全,也會污染實驗環境和公共衛生。動物飼養室和實驗室常見的生物危害源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感染性病原體氣溶膠
生物氣溶膠是一種常見的生物危害,是指含有生物性粒子的氣溶膠。生物性粒子可以是細菌、真菌、病毒、毒素等,也可以是致敏花粉、孢子、過敏原、唾液和動物排泄物等。除具有一般氣溶膠特性外,還具有傳染性、致敏性等特點。生物氣溶膠無處不在,難防難控,可自然發生也可人為產生,受感染的動物可通過呼吸或排泄釋放生物氣溶膠。當實驗人員處理實驗動物時,如病原感染、飼喂、換籠、采血和解剖等,也會產生生物氣溶膠。在病毒接種或動物感染等常規操作,以及玻璃容器破碎或誤操作等意外情況下,均可產生病毒性氣溶膠。因此,在動物實驗室過程中,科學控制人員活動范圍和操作程序,合理使用生物安全柜和消毒劑,在操作間和隔離間等重要區域采用空氣熏蒸消毒,以及適當增加換氣次數和安裝過濾設備等,對于降低生物危害風險至關重要。
(二)動物性過敏原氣溶膠
動物性過敏原是一種通過氣源傳播的生物危害,主要有動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包括動物的皮屑、毛發、尿液和唾液等。動物過敏原進入空氣形成氣溶膠,可通過吸入、皮膚或眼部接觸引起實驗人員的過敏反應,而誘發實驗動物過敏癥。其主要表現為鼻炎、哮喘、眼睛發癢和皮疹等。所致哮喘不僅會在從業人員接觸實驗動物或暴露于相關環境時,引起咳嗽、呼吸急促等癥狀,而且會出現慢性哮喘癥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動物性過敏原氣溶膠,通常具有較寬的粒徑范圍,幾乎遍布整個飼養室或實驗室,室內過敏原濃度的高低與環境濕度、動物密度和人員操作活動頻率(更換籠具、打掃衛生和動物操作)等密切相關。因此,必要的環境控制措施,是降低動物性過敏原的有效途徑。
(三)動物排泄物
動物排泄物通常含有試驗研究的感染性病原體、抗微生物藥物和耐藥菌株等,長期堆積易產生生物氣溶膠、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動物飼養密度大、更換墊料、動物捕捉或糞便清理不及時,均會造成室內氨氣濃度增加,特別是大動物排泄物量多,更容易產生高濃度氨氣。工作人員長期在高濃度氨氣環境中操作,可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鼻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及眼結膜炎。因此,動物飼養室和實驗室應保證足夠的通風量和換氣次數,保持適當的飼養密度,定期更換墊料并及時清理糞便。飼養籠盒先采用消毒劑浸泡,再進行高溫、高壓滅菌。
(四)實驗廢棄物
實驗廢棄物可分為感染性廢棄物、病理性廢棄物和損傷性廢棄物三類。感染性廢棄物包括接觸過或潛在接觸過實驗動物或病原微生物的實驗廢棄物。病理性廢棄物包括質粒、細胞、單克隆抗體、臨床組織樣本及實驗動物組織、尸體等廢棄物。損傷性廢棄物包括使用后的注射針頭、刀片等銳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必須按相關要求進行分類處理,動物尸體須裝入標記“醫療廢物”的黃色垃圾袋內,并存放于專用動物尸體冷凍柜中保存,由專業機構定期處理。其他廢棄物(如注射器、針頭、刀片等)需分開包裝、密封,嚴禁與動物尸體混合裝運。
二、實驗動物生物侵害對象
(一)對人員的危害
在實驗動物飼育和動物實驗研究中,對實驗動物從業人員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各種人獸共患病和實驗性病原體感染及傳播。由于動物飼喂、衛生保潔和各類實驗操作需要密切接觸實驗動物,因此,飼養人員和實驗人員是生物危害的主要受害者。其次,動物采購、運輸、檢疫和管理人員,因間接接觸動物或存在短暫接觸史,也是生物危害的潛在感染者。另外,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接觸實驗動物人員的家庭成員,也是實驗動物生物危害的間接受害者。其危害程度,由病原體的量、對人體的致病性、感染途徑和人的易感性等四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
實驗動物人獸共患病主要包括以下三類:
1.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熱、埃博拉病毒感染、馬堡病毒病、漢坦病毒病、淋巴性脈絡叢腦膜炎、靈長類痘病毒病、麻疹、雞新城疫、A型肝炎、猴免疫缺陷綜合癥、狂犬病、流感、節肢動物攜帶性病毒感染等。
2.人獸共患細菌性疾病:李斯特菌病、猴結核病、鸚鵡熱、鼠咬熱、鼠疫、布魯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沙門氏菌病、志賀氏菌病、腸炎耶森氏菌病等。
3.人獸共患病原蟲性疾病:弓形蟲病、梨形蟲病、隱孢子蟲病、阿米巴原蟲病、大腸纖毛蟲病等。
(二)對環境的危害
實驗動物設施內的危害因素一旦向外擴散,必將引起周圍環境污染,甚至導致區域性生物災害,引發社會安全問題。普通動物實驗設施對環境的危害,主要來自動物飼育和實驗過程中的“三廢”,即被污染的空氣、污水和廢棄物(手套、器械、工作服、動物尸體、排泄物及墊料等)。特殊動物實驗設施通常進行感染性實驗,因管理疏漏,導致實驗動物在實驗期間帶毒(菌)逃逸,或實驗完畢未按規定處置動物尸體,可導致有害生物或病原體向外擴散,對人和環境造成生物災害。
(三)對實驗動物的危害
實驗動物感染人獸共患病或其它疾病,可引起非特異性死亡,嚴重干擾實驗結果,并造成時間、人力、物力和經濟方面的巨大損失。一旦發生動物烈性傳染病,將導致大批動物死亡,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實驗動物飼育和實驗設施的結構不合理,或設備使用不當、管理不嚴、防范不力,常導致實驗動物受到外援病原體的污染,如普通環境飼養的動物,因隔離和緩沖設施缺失,常被野貓、野鼠及昆蟲污染飼料和飲水,從而引發交叉感染和傳染病流行。類似情況在屏障環境中也時有發生,因不同品種或不同微生物等級的動物管理不當,或實驗感染動物發生逃逸等現象,可導致動物間交叉感染,引發生物安全事故。
3、實驗動物生物安全防范及措施
規范的操作流程是生物安全的基礎,相應的管理制度僅僅是一種補充,不能代替標準操作規程。實驗動物飼養室和實驗室,通常采取“操作手冊”方式管理,其中明確告知潛在的安全危害,并規定具體的操作程序,以避免或減少各種危害的產生。基于本校教學動物飼養和實驗環境,下面列出了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僅供參考。
(一)根據教學、科研工作所需的動物規格、遺傳質量及微生物等級要求,供應具有動物質量合格證的動物并在實驗前隔離檢疫一周。
(二)嚴格遵守無菌原則,認真執行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明確劃分污染區和清潔區,防止有害生物侵入動物飼養室和實驗室。
(三)不同品種、品系及微生物控制級別的動物須嚴格分開飼養,以防不同動物或實驗目的不同的動物群體間發生交叉感染。
(四)實驗動物從業人員應做好個人防護,在工作前,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手套,嚴格按標準操作規程執行。
(五)為不損害動物身體健康,不影響觀察指標并防止被動物咬傷,應采取適當措施限制動物活動,使其處于安靜狀態。
(六)為防止有害試劑、藥品等污染環境,避免有害生物交叉污染,動物飼養室內禁止進行動物實驗操作。
(七)動物飼養室和實驗室須定期消毒、滅菌、殺蟲,防止傳播媒介的滋生。消毒、殺蟲劑不應對動物健康及動物實驗造成不良影響。
(八)實驗后處死或非傳染病死亡的動物尸體,應用黑色尸體袋包裝并置于冰柜內冷藏,委托有專業資質的機構定期進行無害化處置。
(九)發生動物咬傷事件,應立即用3%-5% 肥皂水或0.1% 新潔爾滅溶液沖洗傷口,再用2%-3% 碘酒或75% 酒精進行局部消毒。
(十)被動物咬傷且有出血者,應及時到校醫院就診,并根據傷人動物的種類、分級和健康狀況確定是否接種有關疫苗和免疫血清。
(十一)新入職的工作人員,應接受生物安全教育和業務技術培訓,掌握生物危害的來源及個人防護措施。
(十二)為保障職工身體健康,動物飼養員須每年進行1次健康體檢,患有人畜共患傳染病者,不得從事實驗動物管理工作。
(十三)確診或疑似動物烈性傳染病或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動物,立即處以安樂死并對污染區域嚴格消毒;動物尸體、排泄物及污染物用黃色塑料袋包裝密封后,由專業機構進行無害化處置。
(十四)實驗動物發生重大疫情,立即向學校突發衛生類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組報告,緊急啟動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