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成功舉辦了第一期“靜生講堂”。我們誠摯地邀請了二十大代表、我院杰出的青年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為我們帶來了精彩演講——《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構建人類遺傳演化的古基因組研究》。
首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聶常虹致辭,熱烈歡迎付巧妹研究員在百忙之中撥冗參加“靜生講堂”活動。聶常虹書記介紹說,“靜生講堂”是由國家動物博物館、黨群工作部、研究生部聯合主辦的科學人文綜合系列講座;以動物所前身之一的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為名,旨在傳播學術,弘揚科學與人文精神,大力傳承科學家精神。“講堂”邀請人文社科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生命科學之外的自然科學家、學者,乃至其他領域的知名學者、成功人士通過線下講座與線上直播形式相結合,加強多學科學習、增進學術交流、促進學科交叉。
聶常虹書記在致辭中還介紹了付巧妹研究員的學術背景。付巧妹研究員是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古人類學家、遺傳學家斯萬特·佩博(Svante Paabo)的得意弟子,主要從事演化與群體遺傳學研究,在圍繞古DNA探索人類起源與演化問題上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研究進展。
作為二十大代表,付巧妹研究員剛剛參加完黨的二十大,滿載而歸,對于黨對科技事業的戰略部署有著深刻的認識、理解。在講座開始,她分享了參加黨的二十大的體會和感受。她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付巧妹研究員認為,這些論斷為我們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令人振奮!也在不斷鞭策自己按照更高的要求和標準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接下來,付巧妹研究員重點介紹了自己在利用古DNA研究技術取得的一系列成果。2020年底,付巧妹研究員及其團隊在位于我國甘肅白石崖洞的沉積物中獲取了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這是在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古人類DNA的首個成功案例;也是人類自丹尼索瓦洞之外發現的首個丹尼索瓦人DNA,這對于人類了解丹尼索瓦人可能分布和特點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付巧妹研究員還為我們介紹了中國南北方自舊石器時代至歷史時代(距今約4萬至500年)的古代人類個體相關的古基因組研究進展,以及東亞4萬年來人群的動態遺傳歷史及特有適應性基因的選擇機制。這為我們了解東亞古人群復雜的演化模式,從遺傳學角度探索人類與環境以及文化之間的聯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短短不到2個小時的講座,付巧妹研究員帶著我們速覽了最近4萬年人類演化的歷程,讓我們對這個相對陌生的領域有了系統的認識,豐富了我們對于生命科學體系的認知。
講座結束后,中科院動物所原所長、88歲高齡的王祖望研究員作了評述。王先生非常謙遜地稱付巧妹研究員為“付先生”,并表示自己學習了很多新知,開闊了眼界。與此同時,王祖望先生還提出對人類伴生的褐家鼠、黑家鼠、小家鼠,特別是在古代人類遺址保存的這些動物的遺骸,應該利用現代的古基因組研究方法和技術去解決過去動物學家還未曾弄清楚的科學問題;并希望動物所的科學家與付先生多多合作,不斷交叉和創新,產生更多有價值的學術成果!
之后,中科院動物所科學家張健旭研究員、朱朝東研究員、周旭明研究員、翟巍巍研究員、葛德燕副研究員等,以及現場的研究生、線上聽眾向付巧妹研究員提出了各種問題,討論熱烈,交流深入。
中科院動物所副所長(主持工作)詹祥江研究員、副所長喬格俠研究員參加了“靜生講堂”之后的與付巧妹研究員的交流座談活動。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張勁碩主持了“靜生講堂”活動;動物所各重點實驗室、資源庫、管理支撐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以及各黨支部有關黨員、科學家、研究生等通過線上形式參加了“靜生講堂”。
“靜生講堂”創辦的初衷,是為了豐富動物所職工與研究生對于自己科研領域之外的知識、文化,特別是人文通識的了解。這對于廣大科研工作者提升文化修養、增強人文素養、堅定文化自信和創新自信將發揮良好的作用;同時,也讓社會公眾有機會通過線上方式領略到前沿科學和人文精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