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帶病原的外來物種在入侵過程中可能會威脅野生動物多樣性和人類健康,但外來宿主動物入侵對動物源性疾病發生的作用和風險從未開展過系統研究。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宣研究組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美國圣母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研究了已在全球廣泛入侵的外來哺乳動物、鳥類、兩棲爬行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對201個國家或地區161種不同病原導致的10473次動物源性疾病發生事件的影響,首次在全球尺度揭示了外來宿主動物入侵在動物源性疾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當今,諸多攜帶病原的外來物種如北美水貂、麝鼠、家八哥、美洲牛蛙、溫室蟾、紅耳龜等已在我國建群,本研究表明,應盡快開展重要動物源性疾病的外來宿主動物在我國的入侵家底調查和研究,力爭在早期階段降低因宿主動物入侵而可能導致的動物源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風險。
該項研究成果4月1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后被期刊“生態與進化”(Ecology and evolution)領域評選為亮點論文進行推薦(Featured article in Editors’ Highlight webpage,https://www.nature.com/ncomms/editorshighlights)。生態與進化領域“Featured articles”主要推薦在遺傳、種群、物種和生態系統不同層次上揭示生物系統功能、互作和演化等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的亮點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