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云南昆明舉行。這是中國主辦的高規格多邊國際環境會議,COP15將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未來1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目標和路徑,以扭轉當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局面,并確保在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進而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
目前,全球面臨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挑戰,2019年5月聯合國公布的全球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已經改變了75%的陸地環境,66%的海洋環境受到影響,全球四分之一的物種正遭受滅絕的威脅。人類急需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變革性措施”,來扭轉生物多樣性不斷惡化的全球挑戰,COP15在這個關鍵時刻召開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10月12日COP15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主旨講話中指出,“昆明大會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推動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目標、明確路徑,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社會要加強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作為我國履行聯合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科學機構,成立40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瀕科委”)始終以履行公約義務和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為己任,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COP15會議期間,國家瀕科委團隊在常務副主任魏輔文院士的帶領下,積極配合國家主管部門,發揮自身的科學和協調優勢,全力以赴投入到COP15相關活動中,參與了大量重要的科學性工作,并向大會提出了包括“天人合一”2050年愿景在內的一系列主張,得到了與會各方的好評。
一、與主管部門密切配合,為大會注入科學力量
1. 科學解讀《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
在2021年10月8日國務院公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之后,國家瀕科委常務副主任魏輔文院士在《光明日報》和《中國日報》發表文章對白皮書進行科學解讀,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三大目標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高度契合,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作為變革性措施的推動者,中國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生物多樣性保護,采取有力政策行動,為國際社會應對這些前所未有的挑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生態文明”被寫入聯合國環境公約締約方大會的主題,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高度認同。
2. 在高級別會議——部長級平行圓桌會議作引導性發言
2021年10月12日,魏輔文院士應邀在COP15高級別會議——部長級平行圓桌會議1(主題A:生物多樣性恢復之路)上作了題目為“生態文明與生物多樣性恢復之路”的引導性發言。他在發言中提出,中國用生態文明思想指導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系統修復,采取有力的政策和行動,在濕地、森林、河流、荒漠等領域實施多項重大生態保護工程,且成效顯著,為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瀕危物種保護和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為國際社會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他對磋商中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寄予期望。希望通過全球合作,集思廣益、求同存異,最終達成一個以科學為基礎,兼具雄心和務實、照顧發展中國家關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框架,并建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所設定的監測指標要具有延續性、可量化和易操作的特點,并基于監測指標,建立一套科學、直觀、易推廣的綜合評估指數,如CBD INDEX,以評估《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的長期進展與成效。生物多樣性是長期演化的結果,對環境變化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也具有自我恢復能力。因此,對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我們要有耐心、信心和決心,從現在開始,在生態文明思想的鼓舞下,走出一條基于科學的生物多樣性恢復之路。
3. 首次參與COP15非政府組織論壇對話
2021年9月28日,國家瀕科委委員車靜研究員代表國家瀕科委首次參加了COP15八大平行論壇之一的非政府組織平行論壇——由阿拉善基金會(SEE)與二十國基金會平臺(F20)、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主辦的“基金會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題論壇,與國內外利益相關方,包括中外基金會、基金會聯盟與平臺和政府等代表,就未來十年基金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與角色、開展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提升海洋管理有效性三方面開展對話與研討。
4. 參與公約秘書處與中國科學家的非正式座談會
2021年10月12日上午,國家瀕科委參加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與部分中國科研工作者進行的非正式座談會。座談會聽取了國內專家關于“2020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制定及其實施的意見。與會專家主要就2030年保護目標的制定及實施、指標體系的建立、青年的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原住民和地方社區的發展等議題發表了意見。
會上,魏輔文院士提出為新框架設定一個像氣候變化公約設定的1.5度“口號性目標”,如“保護地球四分之一”,這將有助于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解。目標設定需要平衡滿足SMART(具體的、可衡量的、具有雄心、現實的和有時限的)的各項要求,不僅需要有雄心,也需要能夠實現。我們要吸取愛知目標的經驗與教訓,設定的目標如果未來10年又無法實現,這會讓大家再次失去信心,給未來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消極的影響。他建議建立一套基于監測指標的綜合評估體系,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期進展進行綜合評估,目前已經做了一些初步嘗試。
二、發揮科學和協調優勢,牽頭組織大會相關活動
1. 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成果發布會”
2021年10月10日,在COP15即將召開之際,作為大會配套系列活動之一,在中科院統一領導下,國家瀕科委和中科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在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共同主辦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成果發布會”。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在發布會上致辭,介紹了中科院近年來在生物多樣性領域取得的多項重要成果。魏輔文院士介紹了與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員共同組織的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國家科學評論)“生態文明—人與自然關系新認知”專題。該專題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撰寫綜述及評論文章,共同解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深入探討發展與保護協調之路、分享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與未來重點。中科院特聘研究員呂永龍介紹了與英國生態與水文中心教授James M. Bullock合作組織的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2020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挑戰與對策”專題。這次活動對于即將召開的COP15起到了引起社會關注、宣傳中科院生物多樣性成果和大會“熱身”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參與主辦COP15生態文明論壇“主題論壇二:生態文明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
會上,魏輔文院士作了題為“生態文明體制下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旨報告,指出生態文明理念源于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傳統生態智慧。生態文明六項基本原則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兩者高度契合。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確保生態文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基本發展理念,“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思想和行為準則,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是治理原則。他提出了“天人合一: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新愿景和概念框架”,并提出了包括加強公約協同,助力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和國土空間規劃等相結合、加強平臺建設,統籌優化保護網絡推進海洋國家公園建設、加強原創性研究,提出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等一系列主張,得到了與會人士的好評。
國家瀕科委委員任海研究員在論壇上作了題為“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流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旨報告,他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應與經濟社會發展和治理現代化同步,形成高效一體化的機制, 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理想狀態。
三、加強媒體互動,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大會期間,魏輔文院士分別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央廣新聞等媒體的采訪,分別就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總體成效、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中國經驗”、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挑戰、COP15預期成果、我國應如何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等問題給與了詳盡、科學和中肯的解答。采訪播出后,得到很好的社會反響。
習近平主席在2021年10月12日COP15領導人峰會上發表的主旨講話中指出,“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該講話站在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深刻闡釋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重大意義,充分彰顯了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積極作為和歷史擔當。
習近平主席的主旨講話,為國家瀕科委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作為歷史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經歷者和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參與者,國家瀕科委從未如此接近過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舞臺中心,這是時代賦予國家瀕科委的光榮使命和任務。未來,國家瀕科委將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以物種科學研究為基礎,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牽引,立足國際國內兩個舞臺,積極探索瀕危野生動植物種保護科學研究和保護實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