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與發展情況介紹會
在北京召開
據中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李瑩輝表示
在中國空間站任務期間
科研團隊完成了國內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
這也是國際上首例人工血管組織芯片研究
標志著中國成為國際上第二個具有
在軌開展器官芯片實驗和分析能力的國家
江蘇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園Medpark內
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
主持完成了
此次太空血管組織芯片設計和制造
人體器官芯片,是生物醫學工程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可高仿真地模擬人體器官功能。通過開展太空器官芯片的設計研究,發展有效的對抗防護措施,對保障長期飛行后航天員的健康和圓滿完成航天飛行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東南大學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數字醫學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及江蘇艾瑋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過30多個月的不懈奮斗,共同開發制作的太空血管組織芯片(Taikonaut-Blood-Vessels-on-a-Chip, Taikonaut)完成了國際上首次血管組織芯片在長期微重力條件下的培養實驗。

針對空間飛行導致的立位耐力不良的細胞學機制研究需求,聚焦微重力對血管氧化應激水平的變化和血管結構與功能的影響,研究長期空間飛行導致的立位耐力下降的細胞學機制,以及在空間環境下某些化合物對抗航天員立位耐力不良防護機制,為發展有效的對抗防護措施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用原代細胞構建具有功能性的人工血管,并將其安裝至自主研發的太空血管芯片中,進行微流體培養以確保血管的穩定性。同時,結合影像學分析方法,對實時觀察并采集到的血管形態變化進行分析。該實驗基于失重導致的立位耐力不良、運動能力降低、血管結構及功能重塑等長期航天飛行導致心血管系統功能失調的問題。研究導致血管結構和功能變化的細胞學機制,并測試保護性藥物對避免預期問題的有效性。
至此,中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將太空血管組織芯片送入空間站進行空間飛行科學試驗,研究微重力對人體器官芯片中的人體血管組織的影響的國家。該前瞻性研究對后續器官芯片和微生理系統等體外模型的空間飛行試驗和人體組織器官水平模型的空間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