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4年底,蘇州全市注冊登記的醫療機構共計3063所,其中醫院185所;實際開放床位55218張;注冊執業(助理)醫師20721人,注冊護士23125人。數字看上去挺多,但是相對于需求來說,蘇州的醫療資源總量其實是相對不足的: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5.21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1.9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冊護士2.18人,每萬常住人口全科醫師2.4人。
不僅如此,部屬、省屬、市屬等三級公立醫院資源集中在老城區,造成就診人群大量涌入,導致各大醫院超負荷運行;傳染病、康復、老年護理等專科醫院發展相對緩慢,缺乏專科醫師等都是蘇州醫療資源存在的問題。不過這一切即將發生改變。
日前,蘇州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蘇州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通知稱,《蘇州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6~2020年)》已經市政府第5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而根據規劃,到2020年,蘇州將新增76家醫院,還有一大波醫療機構,具體來說是這樣分配的:
綜合醫院新增31家
●三級綜合醫院:全市設置三級綜合醫院16所,保留現有11所,新增5所,其中工業園區1所(蘇州獨墅湖醫院)、高新區1所(蘇州市立科技城醫院)、吳中區1所(吳中人民醫院)、相城區1所(相城人民醫院)、民營三級醫院1所。
●二級綜合醫院:全市設置二級綜合醫院60所,保留現有34所,新增26所,其中姑蘇區1所、工業園區2所、吳中區3所、相城區2所、吳江區1所、常熟市6所、張家港市5所、昆山市2所、太倉市4所。
●一級綜合醫院:
除鄉鎮衛生院外,現有的一級綜合醫院予以保留,不再新增。
中醫醫院新增1家
●全市設置中醫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12所,保留現有11所,新增1所;
●加強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建設,開展以中醫特色為主的綜合性社區衛生服務,滿足社區居民對中醫醫療服務的需求。
專科醫院新增24家
全市各類專科醫院按原衛生部《醫療機構基本標準》中所列各專科類別設置,保留現有39所,總量控制在70所以內,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200張床以上的特色專科醫院。
●兒童醫院:
全市設置兒童醫院2所,遷建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園區總院,保留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本部。
●婦幼保健院:利用可調整地塊資源,新建1所市級三級婦幼保健醫院,各縣級市應建設1所二級婦幼保健醫院;
綜合醫院應加強兒科和婦產科建設,以滿足住院分娩和兒科醫療服務需求。
●傳染病醫院:設置6所,其中保留3所,張家港市、太倉市、吳江區各新增1所。
規劃期內如不能新建的,必須在縣級綜合醫院內設置獨立的傳染病區,保證傳染病患者診治需求。
●精神病醫院:設置8所,其中保留7所,吳中區新增1所。
●腫瘤醫院:設置4所,其中保留2所,新增2所。
建成蘇州市質子治療中心,腫瘤床位200張。
●康復醫院:設置13所,其中保留5所,新增8所。
利用廣濟醫院原址,建設一所500張床位的三級康復醫院。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均應設立康復病區,基層醫療機構應提供康復醫療服務。
●口腔醫院:設置10所,其中保留6所,新增4所。
規劃期內建成一所三級口腔醫院。
●眼科醫院:設置5所,其中保留3所,新增2所。
●耳鼻喉科醫院:設置4所,其中保留3所,新增1所。
●骨科醫院:設置5所,其中保留3所,新增2所。
●其他專科醫院:
設置12所,現有美容、皮膚病等專科醫院予以保留。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
●保留現有6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0家鄉鎮衛生院。
●到2020年城區和城關鎮“以步行10~15分鐘就能得到社區衛生服務”為機構設置要求,城市每個行政街道或5~10萬人口設立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中心鎮每5~10萬人口左右設立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中心衛生院)●建制鎮設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每個行政村設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
老年護理機構新增20家
●護理院:設置50所,其中保留現有34所,新增16所。
鼓勵社會資本舉辦護理院,引導非建制鎮衛生院建立護理院或開設護理病區。
●老年病醫院:設置5所,其中保留現有1所,新增4所
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應當開設老年病科門診,有條件的應開設老年病區。
門診部、個體診所不新增
規劃期內門診部實行總量控制,各區域現有門診部數量不再新增。
其他醫療機構新增14家
●采供血機構:保留蘇州市中心血站及常熟市、張家港市、昆山市、太倉市、吳江區分站,保留常熟單采血漿站。
●急救中心:吳江區急救體系并入蘇州城區網絡。完善院前急救站布點和建設,急救調度實現全市聯網。
●醫學檢驗機構:設置15所,其中保留6所,市區新增4所,吳江區、常熟市、張家港市、昆山市、太倉市各新增1所。
●集中消毒供應機構:設置7所,其中保留2所,吳江區、常熟市、張家港市、昆山市、太倉市各新增1所。
●血液透析中心、體檢中心:待關于血液透析中心、體檢中心的建設標準頒布后,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方便社區服務的第三方血液透析中心、體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