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國際頂級期刊Cell在線發布了2023年“Best of Cell”收藏專刊,收錄了2022年底至2023年底發表在期刊中的7篇研究論文、2篇綜述和2篇評論性文章。其中,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莊友文團隊、謝欣團隊和王明偉團隊于2022年11月發表的Cell論文入選專刊年度研究論文。

2022年11月10日,上海藥物所徐華強/莊友文團隊、謝欣團隊和王明偉團隊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recognition of morphine and fentanyl by the human μ-opioid receptor”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解析并報道了芬太尼、嗎啡及Oliceridine等阿片類鎮痛藥物分別激活μ型阿片受體(μOR)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首次揭示了芬太尼和嗎啡識別并激活μOR的作用機制。該研究進一步結合多種細胞水平功能分析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方法,闡明了芬太尼系列衍生物與藥靶μOR相互作用的構效關系以及μOR介導阻遏蛋白(Arrestin)信號的關鍵結構基礎等,解決了困擾μOR信號傳導領域20多年的科學問題,系統地發掘和深化了對于μOR信號傳導調控機理的理解和認識,為推動開發新型高效低毒的阿片類鎮痛藥物指明了方向(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2012600 )。
該文章被選為Cell同期“Featured Article”,并獲阿片受體研究領域專家、華盛頓大學Michael R. Bruchas教授同期評論(“Visualizing ligand bias at the Mu-opioid receptor”,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2013289 )。文章發表后引起廣泛的關注,同時獲Faculty Opinions推薦。張旭院士評價道,“這項研究澄清了對芬太尼結合模式混亂的認識,讓我們第一次認識了它如何與μOR相互作用,對未來止痛藥的設計提供了精確的模板,為后續設計發現具有通路偏向性的阿片類藥物提供了新思路”;裴鋼院士評價道:“這項研究讓我們對阿片受體的通路選擇機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僅推動了對阿片類藥物分子機制的理解,也為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和研發奠定了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1月12日,徐華強/莊友文團隊聯合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Bryan L. Roth團隊合作再次在Cell上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the entire human opioid receptor family”的“姊妹篇”研究論文。該項研究系統地分析和明確了各內源性阿片肽對阿片受體的信號活性,并進一步解析了阿片受體家族四個亞型μOR、δOR、κOR、NOPR結合各自的選擇性阿片肽,包括內源性阿片肽內啡肽、內嗎啡肽、強啡肽和痛敏肽以及外源性阿片肽皮啡肽的信號復合物結構,結合大量細胞水平的功能實驗,揭示了多肽類配體和阿片受體的結合模式,闡述了它們的選擇性和保守性機制,為“信使-信箱-效能”模式提供了結構和功能支持(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22015458 )。該項成果被Nat Rev Drug Discov 評選為亮點研究。
2012年,Cell Press首次推出了“Best of Cell”收藏專刊,之后每年年底推出一刊,旨在由Cell編輯部選出過去一年發表在Cell期刊的論文中最有影響力、最有趣以及廣泛受到關注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工作涵蓋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的各個研究方向,并代表了在基本生物學理解、強大的新型研究工具以及影響人類健康的轉化/臨床發現等方面的新進展。整個專刊收錄包括研究論文,綜述和評論三個部分。
(供稿部門:徐華強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