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研究中,選擇實驗動物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環節。科學家們在挑選時,通常會遵循物種等級的原則:能用較低等級的動物如昆蟲,就不會選擇老鼠;能用老鼠,就不會選擇兔子;除非必要,否則盡量避免使用靈長類動物。然而,有一個重要因素經常被許多科學家忽視,那就是動物的性別。
在許多已發表的論文中,實驗動物的性別往往沒有被明確說明。而在那些注明了性別的論文中,大多數實驗使用的都是雄性動物,雌性動物的使用則相對較少。
例如,《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評論》2011年的一項研究顯示,2009年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實驗室雄性哺乳動物與雌性的比例高達5.5:1。這個研究涵蓋了對2009年發表的10個生物醫學學科的文章,在841項研究中,只有28%的研究對象同時包含了雄性與雌性。
一、為何科學家如此偏愛雄性動物?
這種偏愛并非因為雄性動物更容易飼養,而是大多數人認為雄性動物的結果更穩定。多年來,許多科學家一直認為雌性嚙齒動物由于激素變化較大,不適合在實驗室中使用,因為突然的激素激增可能會影響它們的行為,從而擾亂研究結果。例如,雌性大鼠在發情期間的行為會比其他時候更加興奮和激動。
二、選擇雄性進行實驗,結果具有代表性嗎?
對于大多數實驗來說,雄性動物和雌性動物對于實驗結果并無顯著差異。然而,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實驗動物對某些藥物的感受性和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并不一致。一般來說,雌性動物對藥物的敏感性高于雄性,但并非絕對。
例如,氯仿對小鼠腎臟的毒性作用只在雄性小鼠中表現;大鼠皮下注射一定劑量的乙醇溶液后,雄性大鼠的死亡率明顯高于雌性大鼠;麻醉藥麥角新堿對雄性大鼠有明顯的鎮痛效果,但對雌性則沒有。
三、雌性和雄性動物均受激素影響
長時間以來,實驗室中的雌性動物因其激素變化而被認為會導致實驗混亂。然而,有證據表明雄性和雌性的激素都會發生激增。
2016年發表在《Hypertension》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雖然雌性小白鼠確實會出現影響其行為的激素激增,但雄性小白鼠也是如此,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雌性更為明顯。因此,除非有確切證據需要區分雄雌個體,否則專門區分雄性和雌性個體的實驗設計可能是不必要的。
四、排除雌性會影響研究
盲目選擇雄性動物進行實驗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偏差。大量使用雄性實驗動物會導致實驗結果因忽略性別差異而出現偏差,并可能影響藥物的濫用和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實驗中缺乏雌性實驗動物以及對研究結果缺乏基于性別的分析,可能是生物醫學領域臨床前研究存在可重復性問題的原因之一。
五、如何正確選擇實驗動物的性別?
考慮到偏差存在的可能性,2016年的一項政策要求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科學家在研究中須同時使用雄性和雌性動物,或者給出不使用的合理解釋。
總的來說,需要把“雌雄平等”作為動物實驗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來考慮。近年來,科學界已經注意到了科學實驗中的“性別歧視”,并在努力增加包含兩種性別的動物實驗比例。然而,盡管包含兩種性別的動物實驗比例有所增加,但學界仍沒有把性別差異作為潛在影響實驗結果的一個重要變量重視起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性別相關疾病或性激素對實驗結果有明顯影響時,應優先考慮選擇特定性別的動物進行實驗。
美鳳力借多年的大動物經驗,堅持以“務實求真”為宗旨,累計為4000多家客戶提供品質大動物臨床前服務,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如果您有動物試驗、臨床培訓、組織病理、大動物試驗、臨床試驗、產品注冊科研課題等...
請立即點擊咨詢我們或撥打咨詢熱線: 17312606166 ,我們會詳細為你一一解答你心中的疑難。 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