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國家動物博物館,一頭懸浮在空中的巨大的藍鯨骨架就撞進眼中,讓人忍不住發(fā)出一聲驚嘆。國家動物博物館坐落于北京市朝陽區(qū)北辰西路1號院中國科學院奧運科技園區(qū),隸屬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這里,凝固了動物們最美的神態(tài),不僅是動物科學知識普及的園地,也是動物標本收藏和動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的學術機構。
國家動物博物館共有三層半,地面兩層半、地下一層。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家動物博物館實行預約參觀,當周內至少提前一天預約,每日上限人數(shù)為500人。與平時的熙熙攘攘相比,此時的館內顯得有些冷清,但卻意外地讓人有了更好的觀展體驗。館長張勁碩博士介紹,國家動物博物館有9個常設展廳、1個流動展廳和1個4D動感電影院。9個固定展廳分別為:動物多樣性與進化展廳、無脊椎動物展廳、瀕危動物展廳、鳥類展廳、動物與人展廳、昆蟲展廳、蝴蝶展廳、國門生物安全展廳,以及中科院黨員教育基地(所史廳)。張勁碩說:“目前博物館展廳內共展示各類動物標本6500余件,每一個展廳都是一座濃縮了動物界精華的寶庫。我們希望通過聲音、展示燈光、舞臺燈光、紫外光、電、多媒體、動物標本實物、圖片文字、生態(tài)環(huán)境重現(xiàn)和視屏手段,把動物學知識、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有機地貫穿在整個展示過程中。”
記者從地下一層開始參觀。地下一層是動物多樣性與進化展廳和無脊椎動物展廳。在動物多樣性與進化展廳中,研究人員精心布置,力求重現(xiàn)各類群動物在自然界的演化歷程。而在無脊椎動物展廳,則可見琳瑯滿目的貝殼、珊瑚,以及各式各樣的蜘蛛、有孔蟲模型等。
一層是瀕危動物展廳和鳥類展廳。瀕危動物展廳主要以哺乳動物為主,展出了極危級的白鱀豚、中華穿山甲、長臂猿等多種瀕危哺乳動物。展廳內有一個獨立展柜,放置著一黑一白兩個動物標本——黑色的被譽為“長江的微笑”的長江江豚,白色的則是“長江女神”白鱀豚。張勁碩說:“這是我們的鎮(zhèn)館之寶。”他介紹,這件白鱀豚標本制作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它是安徽漁民在捕魚過程中誤捕上來的,后來送至位于湖北省武漢市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研究,后贈送給中科院動物所。張勁碩說:“白鱀豚已經(jīng)功能性滅絕。2002年7月14日,白鱀豚‘淇淇’逝世,它可能是人類能夠見到的最后一頭白鱀豚了。現(xiàn)在,人們只能在博物館里才能看到‘長江女神’的模樣了。”鳥類展廳則展出了500余種鳥類標本。張勁碩說:“全世界有1.1萬種鳥類,我國約有1500種,而這一展廳就容納了我國三分之一的鳥類物種。”
二層是昆蟲展廳和蝴蝶展廳。昆蟲雖小,但昆蟲綱卻是動物界的最大類群。蝴蝶展廳展示了眾多蝴蝶的“外衣”,有些蝴蝶有難以描畫的最艷麗的顏色,有些蝴蝶則是擬態(tài)大師,像枯葉、像巨大的眼睛,實在讓人不能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走完三層,如果還有時間,可以回到地下一層的4D電影院,看一場制作精良的4D電影。
張勁碩介紹,博物館還有一個平時不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標本館。“我們的動物標本館是我國最悠久的標本收藏機構,是在原震旦博物院、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自然歷史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等機構所屬標本館的基礎上,經(jīng)過幾代科學家近百年的努力,逐步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動物標本館現(xiàn)已晉升為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集中在獨立的標本樓內,包括魚類及兩棲爬行類標本分館、無脊椎動物標本分館、獸類標本分館、鳥類標本分館、昆蟲標本分館和標本數(shù)字化分館。標本館現(xiàn)有各類動物標本890余萬號,約占中國科學院生物標本收藏總量的1/3。”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聶常虹介紹,國家動物博物館的科普活動不僅僅是展示,“我們每個月都會舉辦科普講堂、昆蟲工作坊等各類科普活動,近年來還組織實施了中國動物標本大賽、全國自然科學類場館科普培訓班等活動。我們最受歡迎的科普活動之一是從2009年開始舉辦的‘博物館奇妙夜’,夜幕降臨后,來館的大小朋友們在漆黑一片的博物館內,聽科普專家打著手電筒講解,晚上就在博物館內支起帳篷睡覺。”除此之外,國家動物博物館的科普活動也延伸至“館”外,“我們以國家動物博物館為核心,以動物所為半徑,組成科普工作的一個重要的圓心,以北京市、國內,乃至國外的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為更大的外延,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
聶常虹說:“博物館不僅保藏著人類文化的結晶,更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國家動物博物館不僅是要傳播與動物有關的科學知識,更要讓觀眾感受到自然之美、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真諦,更要促使觀眾去思考、去探究,我們應該如何生活,以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多彩的地球!”
(來源:《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1日 10版 責編:陳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