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長時間在太空環境中工作生活,身體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近日,我國獲得首批利用中能質子加速器輻照后小鼠腸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數據,首次證實了質子輻照會對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產生影響。該研究有望為我國航天員生命健康與空間站任務工效保障提供新的理論支撐。
2019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著名的雙胞胎“天地實驗”曾發現,空間環境會造成航天員腸道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大規模轉變。學界普遍認為,微生物群落的健康和多樣性對人體存在影響。不過,作為空間輻射的主要組成部分,質子輻射對生物體腸道微生物群的影響一直未得到證實。
為解決這一問題,原子能院核物理研究所聯合南華大學衡陽醫學院、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輻射醫學研究所組成團隊,利用原子能院100MeV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的中能質子輻射生物實驗平臺,對兩種不同的雄性小鼠進行高劑量輻照,收集受輻照小鼠的糞便樣本,并對其進行16SrRNA擴增和非靶向代謝組學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與未輻照對照組相比,高劑量輻照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組成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微生物組分發生了11個明顯改變。研究團隊還通過篩選發現了部分代謝物的數量變化,推測其對腸道修復產生的積極影響,并初步確定了數種可能受輻射影響的潛在生物標志物。相關論文已被微生物學領域國際前沿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接收并發表。
多年來,原子能院一直為航天員的健康安全保障開展技術研究支撐。2016年,為進一步保障航天員生命健康安全、探究空間輻射生物效應機制,依托 100MeV強流質子回旋加速器,輻射生物研究團隊建立了國內首臺、也是唯一一個100MeV質子輻射生物效應研究平臺,為國內各單位提供了地基模擬空間質子輻射環境的實驗條件,填補了國內空白。依托該平臺,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優勢力量深入開展了基于航天員生命健康的空間風險評估、輻射損傷預警、預防與修復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