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你不太可能遇到胖得連爬樹都困難的黑猩猩,也不太可能遇到胖得在樹枝間蕩來蕩去時氣喘吁吁的長尾黑顎猴。但人類則不同。走在一條美國的街道上,你遇到的幾乎一半的人都可能患有肥胖癥。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將人類成為“最胖靈長類動物”的原因歸咎于幫助人類更有效儲存脂肪的基因,或是人類糖分或脂肪過量的飲食。但是一項針對40種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新研究發現,無論飲食、棲息地或基因差異如何,許多靈長類動物都像人類一樣容易長胖。9月4日,這項新研究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
“許多靈長類動物和人類一樣,體重增加太多了。在這方面,人類并不特別。”論文作者、美國杜克大學生物人類學家Herman Pontzer說。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人類之所以容易肥胖,是因為我們的祖先在儲存卡路里方面進化得非常高效。這種適應性進化可能會幫助我們的祖先度過困難時期,他們在向從事農業過渡后經常面臨饑荒。這種所謂節儉基因的選擇壓力使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區別開來。
但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會變胖。“坎茲”是第一只能聽懂英語口語的猿類,在多年的研究中被獎勵香蕉、花生和其他食物后,它的體重是其倭黑猩猩同類平均體重的3倍,科學家最終讓它節食。還有“胖子叔叔”——一只住在曼谷街頭的獼猴,游客們向它投喂奶昔、面條和一些垃圾食品。它的體重達到了驚人的15公斤,是一般獼猴體重的3倍。
但這究竟是普遍現象還是例外尚不清楚,因為很少有關于非人靈長類動物肥胖的研究。
在這項新研究中,Pontzer利用了已發表的40種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體重測量結果,這些動物總共約有3500只,生活在動物園、研究機構和野外。許多動物在圈養期間體重超標。其中,13種雌性和6種雄性在圈養條件下的相對體重平均比野生同類重50%。
然后,Pontzer研究了大約4400名西方飲食的美國成年人,以及9名仍在覓食、狩獵、采集和自己種植食物的自給自足的成年人。在控制了身高因素后,他發現美國人的平均體重比自給自足人群重50%,這和圈養的靈長類動物的情況相似。
Pontzer表示,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基因可能使一些人更容易肥胖,但作為一個物種,人類的體重增加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Pontzer認為,也不要責怪碳水化合物,或者任何特定的食物或飲食。野生靈長類動物吃的碳水化合物——以水果、樹葉和其他植物的形式,比它們被圈養的同伴多得多,后者吃的是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Pontzer在早期的研究中表明,盡管運動方式不同,但兩組動物每天消耗的卡路里數量相同。
Pontzer說,這項研究表明,圈養的靈長類動物可能是研究人類肥胖的良好模型,也是尋找治療肥胖新方法的途徑。科學家可以測試飲食,或者行為的改變——比如減少無聊感,是否可以減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比較解剖學家Adrienne Zihlman補充說,應該研究為什么雌性體重增加得比雄性更多。她指出,雌性在排卵和泌乳時體重會增加。
“這個結果很有趣,也很重要。”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行為生物學家Melissa Bateson說,“我們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肥胖動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