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智利魔鬼魚(又稱蝠鲼,已知主要在海洋表面生活)會定期潛入到極深的海洋中。相關文章發表于2014年7月1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若干種頂端、深潛捕食者(如大白鯊)已知會保持其大腦的溫度高于周圍水的溫度。早就有人提出,較高大腦溫度所允許的大腦活動和視覺敏銳度對于在冷的深水中覓食來說具有顯著的選擇性優勢。名為“血管網”(retia mirabilia)的一種專門化器官被認為使一些魟魚能通過熱交換來使大腦保暖,但它在一種被認為主要生活在淺的、溫暖的水域中的魚種體內所起作用此前卻不清楚。
Simon Thorrold及同事利用衛星標簽記錄了非洲西北沿海水域15種智利魔鬼魚在幾個月時間內的運動。測定結果顯示,它們會經常潛入近2公里的深度(這是所記錄到的海洋動物最大下潛深度之一),那里的溫度能低至3°C。
所記錄到的下潛特征顯示,這些魔鬼魚是在有豐富生物質的深度處覓食。在進入深水中覓食之前和之后,這些魔鬼魚白天往往都會在接近表面的水中花相當多的時間,可能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暖和起來。
除了對魔鬼魚體內存在一個精致的熱交換系統提供一個解釋外,所觀察到的這種潛水行為也為表面水域和深海之間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生態聯系。由于魔鬼魚所屬的類別最近也被列為一個瀕危物種,所以了解它們的行為對于未來的保護工作來說可能會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