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波爾多大學的一項對淡水螯蝦所做的新研究揭示了這些甲殼類動物會經驗一種原始形式的焦慮,這種焦慮可能與更成熟發展的人類情感共有某些進化上的起源。研究人員說,最重要的是,一種叫做利眠寧(CDZ)的藥物可讓這種甲殼動物平靜下來而后退;利眠寧可用于治療人類的焦慮癥。相關文章發表于2014年6月13日的《science》雜志上。

PASCal Fossat及其同事用溫和但重復的電刺激來讓某些淡水螯蝦承受最大的壓力,并接著與其它沒有受到刺激的淡水螯蝦相比,研究它們會有怎樣的行為。由于淡水螯蝦通常更喜歡黑暗的水域,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加號形狀的水族箱,其中有2個從中央延伸出的光照良好的“支臂”以及另外2個仍然處于黑暗中的“支臂”。
當他們將其淡水螯蝦放入這一新的環境中時,他們觀察到,盡管未受刺激的淡水螯蝦會在水族箱的黑暗支臂中呆更多的時間,但它們也會探索光亮的支臂。但是,在該加號形狀的水族箱內,受到刺激的淡水螯蝦則有非常不同的行為,它們很少進入光照良好的水族箱支臂中。
Fossat及其它研究人員確定,這些受到刺激的淡水螯蝦的回避光亮的行為是由其腦內五羥色胺濃度升高引起的--且他們發現,他們可以通過給其注射這種神經遞質而讓任何淡水螯蝦變得焦慮。然而,當研究人員給他們的受刺激的淡水螯蝦一些CDZ,這些淡水螯蝦會開始探索水族箱中的較亮區域,并不會有如此緊張的表現。鑒于這些發現,研究人員說,復雜的情緒——如內疚或感激——可能根本就不是哺乳動物和其它具有復雜認知功能的脊椎動物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