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研究生物演化的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位科普作者。對我來說,不管是看文字還是觀影像,都難以產生踏入一座好的自然博物館時內心的震動——讓人們跨越時間和空間限制、體驗地球的自然歷史,是博物館的無可替代之處。
多年來,我有幸參觀過不少世界公認的優秀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是一門打動人心的展示藝術,必須以嚴謹專業的技術細節為基礎,用心做好自然展示、科學教育、前沿科研成果普及。
優秀的自然博物館往往能以嚴謹的科學水準展示生物在真實世界中的自然樣貌。在美國的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赤狐半身躍起作勢要扎進雪地捕捉獵物,臭鼬倒立著準備“放屁”,如果參觀者抬頭,會看到一只金錢豹將捕獲的羚羊掛在半空中的樹干上。在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許多巨大的玻璃展柜里復原了北美大陸的典型環境和代表性動物:北方落葉林中,駝鹿在紅葉上漫步;中部大草原上,野牛成群游蕩;將近三米高的阿拉斯加棕熊在河邊的草地上站立,腳下是捉到的大馬哈魚……
栩栩如生的大動物標本固然是主角,而那些符合當地真實面貌的壁畫、植物和小型動物,也能讓參觀者穿越時空、身臨其境。當“身處”非洲的稀樹草原、南亞的幽深叢林,“面對面”地觀察獅、虎,我們更容易意識到,這些動物是和我們同在地球上、有自己家園和生活的美麗生靈。在“環球旅行”之外,優秀的自然博物館往往對本地生態系統有專門展示,春風化雨般增強觀眾守護美好家園的責任感。
優秀博物館的用心還體現在和參觀者的互動上,它們往往通過對展品的靈活組合與巧妙的展示裝置傳遞自然知識、科學思維,給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何展示第四紀遠古時代猛犸象和乳齒象的演化?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骨骼化石裝架下放上可觸摸的臼齒化石,立刻就能讓參觀者通過對比發現兩者的差異。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里有兩扇像推拉門一樣可重疊的透明圖版,觀眾可以動手操作,對比河馬與倭河馬的頭部器官位置差異,從而明白前者為何更適應泡在水里生活。為了說明石油泄漏的長期危害,博物館用真實的石油和沙子做了一個海岸模型,觀眾可以按動按鈕制造“海浪”,并對比模型截面與幾十年前的裝置照片,理解石油如何慢慢浸入土地……
優秀的自然博物館既能“放下身段”,又必然不失科教服務的層次。在哈佛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處處可見最新科研成果的介紹:昆蟲展室的一整面墻上,畫著一棵巨大的演化樹,每個演化分枝的末端都是對應類群的真實標本,真正做到了科學前沿“老嫗能解”,其中很多內容來自哈佛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我曾留學的密歇根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既是本地科普機構,也是科研服務機構,參與了全國博物館標本庫聯盟數百萬號標本的形態數字化工作,將為世界生物學研究帶來非常豐富的大數據資源。
今天,我國已有一批不斷提高、自我完善的優秀的自然博物館,如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等。對幅員遼闊的中國來說,展示從高山到大海豐富多彩的生態環境,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之一;了解自然科學研究帶來的對自然界的新認知,也符合人民群眾對先進文化的追求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相信假以時日,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博物館專業人士的用心建設、社會各界的大力配合下,我國自然博物館也能躋身世界一流,成為陪伴中國人自然科學素養提升的中堅力量。
(來源:光明日報 2021年07月19日 07版 作者:鄒征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