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mouse,Mus musculus),小鼠在分類學上屬于脊椎動物門,哺乳綱,嚙齒目,鼠科,小鼠屬動物。公元前1100年,小鼠在我國就作為觀賞動物被馴養著。到了1664年小鼠在英國被用于增加空氣壓力試驗。而到了20世紀初小鼠才被廣泛應用于遺傳學、發生學和腫瘤學等學科領域的研究。而當今,小鼠是用量最大,應用最廣泛的哺乳類實驗動物。

(一)生物學特性
1、一般特性及生活習性:
(1)小鼠全身被毛,面部尖突,嘴臉前部有長的觸須,耳聳立呈半圓形,尾長約與體長相等。皮膚無汗腺。
(2)性情溫順,容易捕捉,不主動咬人。
(3)晝伏夜出,其進食、交配、分娩多發生在夜間,其中傍晚后與黎明前最為活躍。
(4)小鼠是群居動物,對外界環境反應敏感,適應性差,強光或噪聲刺激時,可能致哺乳母鼠神經紊亂,發生食仔現象。溫度過高或過低時,生殖能力下降,嚴重時會發生死亡。
(5)對多種毒素和病原體易感。對致癌物敏感,自發性腫瘤多。
2、解剖學特點:
(1)骨骼系統:包括頭骨、椎骨、胸骨、肋骨和四肢骨。上下頜各有2個門齒和6個臼齒,門齒終身生長,需經常磨損來維持齒端的長度。
(2)消化系統:食管細長約2cm,位于氣管的背面,其內壁有一層厚的角質化鱗狀上皮。
(3)呼吸系統:肺由5葉組成,右肺4葉,左肺為一整葉。氣管由15個白色環狀軟骨組成,氣管、支氣管都不發達。
(4)循環系統:小鼠心臟有4個腔組成。小鼠淋巴系統發達,但腭與咽部無扁桃體,外界刺激可使淋巴系統增生,進而可導致淋巴系統疾病。脾臟中含有造血細胞,包括巨核細胞、原始造血細胞等組成造血灶,有造血功能。
(5)生殖系統:雌性為雙子宮,呈“Y”型,卵巢有包膜包繞,不與腹腔相通故無宮外孕。乳腺發達,胸部3對,蹊部2對。雄鼠為雙睪丸,幼年時藏于腹腔內,性成熟后則降到陰囊。前列腺分背、腹兩葉。
(6)其他系統:骨髓為紅骨髓而無黃骨髓,終身造血。小鼠無汗腺,尾有四條明顯的血管,兩側各有一條靜脈,尾有散熱、平衡等功能。
3、生理學特點:
新生的小鼠赤裸無毛,全身皮膚為肉紅色,閉眼,兩耳與皮膚粘連,體重僅1.5g左右,體長20mm左右,到了出生3天臍帶脫落,皮膚由紅轉白,開始長毛和出現胡須。4-6日齡雙耳張開聳立,有聽覺,被毛長齊,7-8日齡開始爬動,被毛逐漸濃密,下門齒長出。9-11日齡聽覺發育齊全,12-14日齡睜眼,長出上門齒,開始采食和飲水,3周齡可獨立生活,4周齡雌鼠陰腔張開,5周齡雄鼠睪丸降落至陰囊,開始生成精子。
成年小鼠體重隨品系不同略有差別,體重范圍在18~40g,體長為110mm左右。小鼠壽命約2年。
小鼠發育迅速,性成熟早,6~7周齡性成熟,一般雌鼠65~75日齡,雄鼠70 ~ 80日齡體成熟,故小鼠開始繁殖一般是在65~90日齡之間。雌鼠性周期4~5d,妊娠期19~21d,哺乳期20~22d,每胎產仔6~15只,年產6~9胎,生育期為1年。
小鼠為全年多發情動物,發情周期可分為發情前期、發情期、發情后期和發情休息期四個階段,因為每個階段陰道黏膜均發生典型變化,所以可通過陰道圖片判斷處于哪個階段。小鼠交配成功的標志是在交配10~12h,雌鼠在陰道口形成一個白色的陰道栓。小鼠是產后發情,即雌鼠分娩后大約14~24h內,出現發情,并能受孕。
(二)小鼠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的應用
小鼠因其自身的特點,使得其在生物醫學領域中,成為研究最詳盡、品種最多、用途最廣、使用量最大的哺乳類實驗動物。
1、藥物研究方面:小鼠常用于藥物毒性和安全性評價實驗,比如藥物的急性,亞急性,慢性毒性實驗,還有藥物的“三致”實驗,致畸,致癌,致突變實驗。藥物篩選實驗。
2、腫瘤學研究:可進行腫瘤實驗的研究、人體腫瘤研究、腫瘤遺傳學研究,其中腫瘤實驗的研究比如近交系小鼠自發性腫瘤進行的研究,
3、微生物學研究:小鼠對多種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極為敏感,常用于研究傳染病的發病機理、臨床癥狀及治療。例如狂犬病、脊髓灰質炎、流感、腦炎、血吸蟲病、瘧疾、破傷風等的研究。
4、遺傳學研究:將人類基因導入小鼠基因組中,研究導入基因的作用,尋求目前還無法了解的遺傳性疾病的遺傳因子。
5、免疫學研究:可以利用免疫功能缺陷的小鼠進行免疫學研究。比如裸鼠,它的B細胞功能基本正常,但無胸腺,T細胞功能缺失,所以常用于研究T細胞功能及細胞免疫在免疫應答反應中的作用。
6、老年病學的研究:多用于糖質、脂質、膠原和免疫等方面的研究。
7、內分泌疾病的研究:小鼠內分泌腺結構的缺陷常引起類似人類的內分泌疾病。比如,腎上腺皮質肥大造成腎上腺功能的亢進,類似于人類的庫欣氏綜合征。
8、計劃生育研究:因為小鼠繁殖力強,性周期和妊娠期短,生長快,所以可用于計劃生育研究。
(三)小鼠常用的品種、品系
小鼠的主要品系:
1、近交系
(1)從國外引進的近交系小鼠有:
① BALB/c小鼠:白色,1979年我國從美國引進,乳腺癌發病率低,引人乳腺癌乳汁因子時發病率可升高。肺癌發病率為雌性26%,雄性29%。常有動脈硬化,血壓較高。老年雄性多有心臟損害。對放射性照射極敏感。常用于單克隆抗體研究,生產免疫脾細胞和單克隆抗體腹水。
② C3H/He小鼠:野鼠色,源自1920年,斯特朗(Strong)用貝格(Bagg)白化雌鼠與乳腺腫瘤高發株DBA雄鼠雜交,再經近交培育而獲得。于1975年從美國引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研究所。主要特性為,乳腺癌發病率高,6~10月齡雌鼠乳腺癌自然發生率達85%-100%,乳腺癌通過乳汁而不是胎盤途徑傳播。14月齡雌鼠肝癌發生率為85%,補體活性高,干擾素產量低,仔鼠下痢癥感染率高。對狂犬病毒敏感,對炭疽桿菌有抵抗力。血液中過氧化氫酶活性高。雄鼠對氨氣、氯仿、松節油等甚為敏感,死亡率高。主要用于腫瘤學、生理學、核醫學和免疫學的研究。
③ C57BL/6小鼠:黑色,1975年我國從日本國立腫瘤研究所引進。低發乳腺癌,對放射性物質耐受強,但照射后肝癌發病率增高。眼畸形,有20%口唇裂率,6%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對結核桿菌有耐受性。對結核桿菌敏感,對鼠痘病毒有一定抵抗力。
④ DBA/2小鼠:淺灰色,為DBA小鼠的常用亞系,1977年從英國實驗動物中心引人我國,是歷史上最早育成的近交系及首次用于毛色遺傳研究的小鼠。一年以上雌鼠乳腺癌發生率為75%,對結核菌、鼠傷寒沙門桿菌敏感,對瘧原蟲感染有抵抗力。老齡雄鼠有鈣質沉著。
(2)我國培育的近交系小鼠有:
① 中國一號(C1)小鼠:白色,繁殖力中等,腫瘤自發率低,1955年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以KM小鼠近親交配育成。
② 津白一號(TA1)小鼠:白色,于1955年從雜種白化小鼠和KM小鼠近親交配育成,繁殖率中等,腫瘤發病率低。
③ 津白二號(TA2)小鼠:白色,于1963年從雜種白化小鼠和KM小鼠近親交配育成,繁殖率中等,高發乳腺癌。
④ 615小鼠:深褐色,1961年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及血液病學研究力格普通白化小鼠與 CsBL 小鼠雜交生產出第一代,然后再經近親交配而育成。腫瘤發生率10%%~20%,雌性為乳腺癌,雄性為肺癌。對津638白血病病毒敏感。
2、封閉群
(1)KM白化小鼠:白色,1926年美國 Rockefeler 研究所從瑞士引白化小鼠培育成瑞士種小鼠( SWISs )。1946年我國從印度 Haffkine 研究所將瑞士種小鼠引入云南昆明,1952年由昆明引人北京生物制品所,1954年推廣到全國各地。該鼠適適性強,繁殖力高,常見的自發腫瘤為乳癌,發病率約25%。昆明小鼠是我國特有的封閉群小鼠,具有獨特的遺傳學性狀,有別于NIH等國際知名的封閉群。目前廣泛用于藥理學、毒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生物制品、藥品的檢定。
(2)NIH白化小鼠:白色,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培育。1980年引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該鼠適應性強,繁殖力高,免疫反應效感性比昆明小鼠強。是國際上廣泛通用的實驗動物。已選為某些生物制品檢定實驗的法規動物。
(3)ICR白化小鼠:白色,又稱Swiss Handshake,為美國 Handshake研究所飼養的瑞士種小鼠。由美國腫瘤研究協會分送各地。取名為ICR。我國1973年從日本國立腫瘤所引進。
3、突變系
(1)ob肥胖小鼠、(2)db糖尿病小鼠、(3)免疫缺陷動物:裸小鼠、Scid鼠及Beige小鼠。
(四)小鼠的飼養管理
1、性別鑒定:主要是從肛門與生殖器之間的距離來加以區別。距離短的為雌性,長的為雄性。
2、動物健康的外觀檢查:外觀判斷小鼠健康的標準是:食欲旺盛;眼睛有神、反應敏捷,體毛光滑,肌肉平滿、活動有力;身無傷痕,尾不彎曲,天然孔腔無分泌物,無畸形;糞便黑色呈麥粒狀。
3、籠具、墊料:無毒塑料的鼠盒,不銹鋼絲制的籠蓋,金屬制成的籠架。飲水瓶可使用玻璃瓶或塑料瓶,瓶塞上裝有可自動吸水的金屬或玻璃引水管。墊料應具有吸濕性、無毒、無刺激氣味、無粉塵、不可食和使動物感覺到舒適的特點。墊料必須消毒滅菌處理。除去潛在的病原體和有害物質。
4、飼喂:小鼠胃容量小,是多餐習性的動物。成年小鼠采食量為4-7g/d,應少量勤填飼料。限量添加可減少小鼠啃顆粒料磨牙造成的浪費。
(編者:羅烘權,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