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繼發于糖尿病的視網膜血管及神經元變性類疾病,眼底微血管改變是其臨床主要診斷標準,因此傳統上該疾病被認為起源于血管病變。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早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伴隨著視網膜神經元損傷,而早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中,視網膜神經元病變與血管病變間的發展關系尚不明確。
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題為“Progressively decreased HCN1 channels results in cone morphological defect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與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研究人員利用斑馬魚模型結合高糖處理,造就高血糖背景下視網膜神經元與血管進行性病變。研究發現,在視網膜血管結構病變之前,視錐細胞結構損傷獨立出現,其內外節長度隨血糖升高顯著縮短。單細胞測序分析發現,高血糖狀態下光感受器細胞是最易受累的視網膜神經元類型。
該研究利用斑馬魚模型模擬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進程,揭示該類疾病發病起源于視錐細胞損傷而非傳統認為血管病變,并揭示了早期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中視錐細胞損傷的分子機制,為探索該疾病發病機理提供新的實驗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