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昆明5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和長沙生態(tài)動物園合作,成功組裝出了全球最瀕危龜鱉類物種斑鱉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序列,并解析其適應性進化基礎。研究人員發(fā)現,斑鱉與中華鱉親緣關系密切,然而在54.4百萬年前開始分道揚鑣。
斑鱉是目前地球上現存體型最大的鱉類物種,其背甲長度可達1.5米、體重可達115公斤。此外,斑鱉也是全球目前最瀕危的龜鱉類物種。在2019年初,全球已經明確記錄的斑鱉個體僅僅只有4只(中國1雌1雄;越南2只,性別不詳)。然而,2019年4月13日,中國的雌性個體意外死亡(這是當時全球唯一確定性別的雌性斑鱉個體),令人十分惋惜。
為了避免雌性斑鱉基因組遺傳信息的永遠丟失,也為了推動斑鱉的調查和保護工作,在長沙生態(tài)動物園的支持下,研究人員在雌性死亡斑鱉的病理解剖檢查過程中采集了該個體的組織樣品。通過結合相關測序數據,研究人員成功組裝出了該個體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序列。
基于多種數據集和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構建算法,研究人員發(fā)現斑鱉與中華鱉親緣關系密切,然而在54.4百萬年前開始分道揚鑣。種群歷史分析表明,斑鱉的有效群體在歷史上呈現出連續(xù)下降的趨勢,這與其遺傳雜合度和遺傳多樣性低相一致。比較基因組學分析表明,一些與自噬、DNA損傷反應和生長相關過程的核心基因發(fā)生正選擇或快速進化,暗示它們在斑鱉長壽命和大體型等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此外,研究人員發(fā)現與牙齒形成相關的一些基因在斑鱉基因組中是缺失的,這部分解釋了它們無牙表型的遺傳基礎。
斑鱉全基因組遺傳信息的解析和分析,不僅為該物種保留了全基因組信息(尤其雌性斑鱉ZW雜合子全基因組遺傳信息),而且對未來斑鱉的野外調查、搜尋和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于日前發(fā)表在國際刊物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上。